全国举重冠军沦落搓澡工后,经过政府帮助,邹春兰过得怎么样了
提起举重冠军,大家能想得起名字的大多都是站上过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运动员。
而有一个人,她拿过全国举重冠军,挺举成绩破过世界纪录,但她的运动生涯并没有因为荣获过九枚金牌,共计二十余枚奖牌而出名,却因退役后沦为搓澡工而被人知晓。
她就是邹春兰。
01
1971年,邹春兰出生在吉林省河口市的一个小镇上。家境贫困,自己也不喜欢读书,但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最开始加入了学校的田径队,参加运动会也能获得一些名次。
那时邹春兰没有想过多美好的将来,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很多,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以后能有一份吃饱饭,安稳的工作邹春兰就会觉得很满足。
1984年,中国女子举重队成立了,邹春兰所在的学校打算将田径队改为举重队,体育组老师就问邹春兰,练不练举重。
13岁的邹春兰连举重是什么都不知道,老师给她解释说:就是火车轱辘中间有个杠!握住这个杠,能拿起来就赢了。
邹春兰只觉得听起来不难,就懵懵懂懂地就说,那试试吧。
就这样,邹春兰跟着老师去了练举重的地方,一口气就举起来九十斤。
老师一看,这小姑娘可以啊,就带着邹春兰走上了练举重的道路。
1985年,邹春兰获得了对她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一枚金牌。
那是她参加第一届浪潮杯举重锦标赛,以挺举65公斤的成绩拿了第一个冠军。
时隔多年,在之后获得的众多奖牌中,邹春兰依旧觉得,这一块是最纯的,对她而言最重要的。
这也意味着一个从农村女孩逐步走向了冠军的舞台。
1987年,经过选拔,邹春兰进入了吉林省第一体工队。
邹春兰特别高兴,因为在她看来,进入体工队,每个月可以领工资,这就意味着有了好的归宿,再也不用为吃不饱而犯愁。
在那之后,原本文化课就不好的邹春兰彻底将学习搁置了。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来出操,七点左右开饭。
如果上午没有训练,就睡觉等着中午起来吃饭,下午训练四个小时左右,然后跟队友一起聊聊天,也会打打扑克作为休闲娱乐。
邹春兰回忆起那段时间,虽然日复一日有些枯燥,但那是她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02
邹春兰是幸运的,刚进体工队训练了几个月,就被安排参加了全国举重冠军赛。
邹春兰很争气,一举夺得抓举第二、挺举第一的成绩。
这些成绩让她有了信心,也让她对教练的话更加言听计从。
平日训练中,教练会给邹春兰等人服用一些营养剂。其中有一种为“大力补”,吃了之后,运动员状态会更好,只是时间久了,邹春兰发现自己嗓音有些变粗了,体毛也加重,甚至偶尔会冒出胡茬。
问询教练,教练说没关系,属于营养剂。
邹春兰看看自己的队友也跟自己有差不多的反应,也没多想,就继续服用。
这样一吃就是六年,期间参加的1988年、1990年全国举重冠军赛均获得了金牌,其中,1988年的挺举成绩以及总成绩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高强度的训练,总会给运动员的身体带来无尽的伤痛。
在第七届全运会,邹春兰带伤参赛,遗憾的是未能摘金夺银,也因身体无法支撑继续训练,1993年,邹春兰选择退役。
以为可以有一份在体工队的安稳工作,好好养身体,从此过上平淡而安逸的日子。
没想到,命运跟邹春兰开起了玩笑。
不仅没有一份安逸的工作,甚至连吃饭都需要别人偷偷给带。
邹春兰后来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应主持人要求,给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画了一幅曲线图,并打分。
邹春兰给自己1988到1990年打了满分,但从1990到1993就急转直下只给自己打了三十分,到2000年垫底变为零分,而这个零分一持续就是五年。
03
原本退役后,按照规定是可以给分配工作的,比如世界冠军可以留校任教,像邹春兰这样的应该可以调回原籍,由当地的政府或劳动部门进行安置。
只是好不容易从村里出来的邹春兰不愿意回到原籍,为了能留在体工队拥有一份稳定工作,她开始给自己的教练义务接送孩子。
由于退役身份,不能再在食堂吃饭,就有年轻的运动员偷偷给她带饭吃。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她的教练向上反映邹春兰的情况,反复交涉,终于在1995年,邹春兰得到了一个可以去食堂工作的批示。
只是,关系并不能调入,也就是说虽然在食堂给予了一份工作,但没有对应的待遇。
邹春兰依旧拿着354元的退役津贴,没有一分工资,一做就是三年。
这三年,邹春兰每天都满怀希望,等着合适的机会被正式调入。
等来等去,等到了她非走不可的消息。
1997年,邹春兰所在的吉林省第一体工队分为了两个管理中心,两边谁都不接收她,之前的上级领导也早已升迁,自己的教练也劝邹春兰算了吧,真的没有办法。
邹春兰不甘心,但很快宿舍都不再让她住了,执拗的邹春兰坚持着,如果不给安排工作就不走。
毕竟对于邹春兰而言,她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儿,能做什么。
宛如“钉子户”一般,邹春兰就这么耗着。
一直到2000年,吉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答应一次性给邹春兰7万5千元伤病补偿以及5千元药费,共计8万元。
在当时,8万元的确是笔不小的数目,对于一直在体工院生活的邹春红来说,也不例外。
自从练体育就很少与外界接触,没什么社会经验,拿着这些补偿款除了看病外,自己也做起了工地拉沙子的小生意,但赔了。
之后又卖过烤串、粘过胶合板,也都无疾而终。
在邹春兰觉得内心荒凉,没有目标方向时,周绍成的出现犹如一束光照亮了她原以为暗淡的日子。
04
2000年离开体工队后,邹春兰开烧烤店认识了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看邹春兰总形单影只的,就想把自己的哥哥周绍成,人称老周,介绍给邹春红。
有意思的是,这个老周当初看了一部电影《少林寺》,觉得出家与世无争还能学点武功,这样的生活很不错就决定出家了,居然是个出家人。
邹春兰也没多想,说见就见吧。
二人第一次见面是在烤串店,当时邹春兰在串店烤串,老周是被家里人逼着过去的,过去瞅了一眼就准备走了。
结果走的时候,邹春兰给老周买了不少水果,当时老周心里就觉得,这个女人还挺有心。
这次见面过后,老周就频繁接到家里以及邹春兰的电话,原本被动的老周也觉得邹春兰是过日子的人,于是就决定还俗,跟邹春兰共度余生了。
每每提到这些,邹春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拿老周打趣:“他就是看上我漂亮了,所以立刻还俗了。”
问起邹春兰这些年,最幸福的瞬间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遇见老周。
结婚后,二人过得平淡且幸福,就是迟迟没有孩子。
于是邹春兰前往上海检查,才知道自己由于当年长期服用了“大力补”导致体内雄激素过多,怀孕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此后,邹春兰需要长期吃雌激素来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
之前的补偿款,很快用完了,没文凭也没技能的邹春兰还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
这时,在一家澡堂烧锅炉的老周建议她,既然是练举重,有的是力气,他所在的澡堂正在招搓澡工,如果愿意可以去试试。
就这样,邹春兰开始做起搓澡工。
搓一个澡一共3块钱,老板提1块5,给邹春兰1块五。最多的一天,邹春兰搓了四十个澡,回家时走路都走不动了。
那时的邹春红也有过愤懑不满,觉得自己曾经那么辉煌,现在却给人搓澡累到半死不活。
举冠军之力,搏命运之苦。
邹春兰说,做搓澡工确实有时挺尴尬的,有时客人聊天,问我之前是干啥的,我说我是举重队冠军,那帮大姐都觉得很惊讶,怎么可能呢?冠军怎么可能来搓澡呢?
邹春兰只能苦笑一下,一时间不知该从何说起。
有人问邹春兰,后悔练体育吗? 邹春兰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后悔。
只是本以为练体育是可以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归宿,现在却沦落这个样子,让邹春兰有些想不通。
其实邹春兰并不是个例,国际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卖金牌”。体操冠军张尚武去街头卖艺……每每看到这些新闻,人们心中都有一种悲伤或者愤慨,只是那种情绪都不知道该对谁宣泄才合适。
但同时,也能看到有郭晶晶、田亮等从专业运动员转型为明星级别角色。
当问邹春兰如何看待时,她只是有点低落地说了句:成为明星的或许只有奥运冠军。
但生命总是会充满转机,2006年,邹春兰在做搓澡工的境遇被媒体报道,
当全国冠军没成名,却因当搓澡工成了名人。
05
报道一出,引发了社会上的关注,全国妇联和吉林省体育局决定扶助邹春兰进行创业。
邹春兰觉得干洗项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就选择了这个行当。
全国妇联半边天洗衣工程办公室资助邹春兰一整套洗衣设备,并派人帮助她选址。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在2006年9月邹春兰的伊好洗衣店正式开业了。
店里聘用了三位员工,全部是下岗人员,邹春兰说,这是她回馈社会的方式。
有人听说这是全国冠军开的洗衣店,会专门跑来洗衣服。
邹春兰有时担心给人洗不干净,还会自己用手再仔细揉搓一遍。
每次有客人来,邹春兰都会很热情地说“欢迎”,用她的话说,除了做好业务,服务有礼貌也很重要。
但是有一天,做生意原本红红火火很开心的邹春兰,突然有点难过。
那天,老顾客带着孩子去了邹春兰的洗衣店,邹春兰看见小孩乖巧可爱,便忍不住攀谈起来问小孩子,几岁啦,是不是上幼儿园啦。
结果小孩子眨巴眨巴眼睛,突然扭头问自己的妈妈:这个是阿姨还是叔叔啊。
这童言无忌的几句话,如针刺扎在了邹春兰的心上,平时邹春兰都会很注意自己的外在,可能那几天恰巧比较忙,没来得及拔掉新长出的几根胡茬。
邹春兰在镜子里自己端详着自己,感觉五官也没有女性那样柔和,身段也不够有曲线。
当天还在博客中写下一篇《我想有点女人味》的文章,来抒发内心的苦闷。
这篇文章,引起了重庆一家整形机构的注意,邀请她前去免费整形,给她做了太阳穴填充、纹了眉毛还做了鼻子等。
一开始邹春兰的母亲极力反对,还拿出迈克尔·杰克逊整容失败的例子,邹春兰不以为然,毕竟自己做的都是基础整形,执意要去。
毕竟对美的渴望,犹如她的一个心结。
2007年12月,邹春兰在老周的陪同下,去重庆做了整形。
经过恢复期,当拆掉手术线时,一个女人味十足的邹春兰展现在大家面前,老周笑称现在的邹春兰比伏明霞的都好看!
生意越做越红火,有女人味的邹春兰也越来越自信,
她越发觉得,自己得到了社会的帮助,她也应该做更多一点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汶川大地震时,邹春兰主动将洗衣店两个月的利润作为捐款帮助灾区。
2009年,已经熟练掌握洗衣技术的邹春兰,免费为多名残疾大学生培训相关技术。
尽管如此,邹春兰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她觉得自己可以做更多。
邹春兰先后被评为"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以及吉林省女性创业典范。
她的事迹也引发了关于退役运动员如何安置的讨论,推动了相关体制的改变。
一路走来,邹春兰的日子可谓是越过越好。
她终于卸下了运动员冠军的光环,开始做生活的冠军,能够举起运动员的尊严,也可以举起生活的重担。
其实作为运动员,鼎盛时期总是短暂的,而长期封闭式的训练又往往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外界社会,这导致无数的体育健儿在退役之后,或多或少有着难以言说的生计烦恼。
但自己的将来,还是需要自己去争取。
其实国内很多运动员退役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后来国家也为优秀退役运动员提供了免试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例如莫慧兰退役后,1998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免试录取,后来进入凤凰卫视成了主持人。
刘璇退役后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进修,如今走了演员这条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试想,如果当初,邹春兰没有搁置自己的文化课,或者调回原籍,由当地的政府或劳动部门进行安置,退役后的她,又怎会走到那步田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