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了,欲组织100名足球小精英留洋,高洪波没说错
前不久,中国足协副主席高洪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少年强,则国强,从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看到中国足球崛起和发展的希望。
高洪波的这番讲话,遭到了很多球迷的嘲讽。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觉得,时下正逢中国男足的寒冬,这个时候需要做的不是泼冷水,而是吹暖风。
一、青少年足球方兴未艾
青少年足球是一个大概念,主要包括了校园足球、职业俱乐部梯队建设和社会化商业化青少年足球培训。
在计划经济年代,省队就是省队、省青年队就是省青年队,各有各的建制,没有隶属关系。省队球员主要来自地方队或省青年队,青年队球员多从青少年业余体校学员中选拔。业余体校生源则来自有限的几所有足球特色的中小学。所以当时的足球人口很少。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校园足球,专业队没有自己的梯队,更没有社会化商业化的足球培训。从这一点看,现在足球发展的人才基础比当时厚实得多。
我们讲的青训,通常指的是职业俱乐部梯队青训,参与者都是后备职业球员。但职业俱乐部不是空中楼阁,不可能随便挑一批娃娃就作为梯队来培养,它需要有好的足球苗子。如果没有校园足球和社会化培训,从幼儿园到高中这个年龄段没有多少孩子踢球,职业俱乐部从哪里招人?
所以,足球“从娃娃抓起”要落地,关键在校园足球,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校园足球是普及班,如果发现可塑之才,学校就会重点培训,家长也会送他们到社会培训机构去“补课”。这个群体的人越多,职业俱乐部的人才基础就越扎实。
这几年的可喜变化就是青少年足球正在广泛兴起,高洪波是看到了。但是很多人还不了解,也许是受十二强赛失利的伤害太大,以致于过度悲观。
二、教育部门出手不凡
从2015年足球改革起,国家明确校园足球由教育部门主管,这就找准路子了。过去校园足球为什么上不去?因为学校没兴趣抓,它们看重的是升学率,而体育部门又插不了手。现在把这件事交给教育部门去办,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我国,教育部门的能量大家都清楚。它把校园足球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开足球课,建足球场,举办足球赛事,建立学生足球档案。过去家长担心孩子踢球会耽误学业,现在孩子球踢得好照样可以有出息。
事实上,校园足球种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结出果实。如果从2015年算起,当初10岁左右的孩子,现在可以踢U15、U17赛事了。而恰恰这两个年龄段,今年我国都闯入了亚洲区决赛圈。
那么,下一步还有哪些新招数?挑重要的说吧:
一是完善赛事。足协主抓的青少年联赛今年已经落地,这是一项完全开放的赛事,与教育部门主抓的校园足球联赛并不矛盾。校园足球联赛已举办多年,竞赛体系日益完备,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年龄段的赛事。小学四年级踢5人制,五、六年级踢8人制;初中起就有11人制的全国性比赛了。
二是配备外籍教练。在全国3万多所足球特色学校基础上,好中选优,建设精英训练基地。计划在每个训练基地至少配备1名外籍教练。
三是制定实施校园足球精英人才出国留学培养计划。每年从初、高中阶段全国最佳阵容中选拔100-200名运动员,到足球发达国家留学,并进入合作俱乐部青训梯队,接受专业化训练。
四是打通人才输送渠道。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通过“满天星”训练营与体育部门对接,为相关年龄段国家集训队和职业俱乐部输送后备人才。
怎么样,都是大手笔吧?
三、未来可期取决于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久久为功”。青少年足球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要一个年龄段一个年龄段地抓下去,不能急功近利,说停就停。
第二句话是“风清气正”。这是尤为重要的,不能让成年队的各种坏风气、潜规则渗透到青少年足球领域。我这么说绝非危言耸听,确实有足球掮客利用关系网从中牟利。也有学生家长通过贿赂教练获取输送名额,甚至还有人为了利益唆使孩子踢假球。虽属个别现象,但此风不除,后患无穷,影响的可就不是一代人的问题了。所以,青少年足球要想健康发展,首先必须有一个风清气正的足球环境。
小结:风起于清蘋之末,我国青少年足球正悄然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要看到这种积极变化,多为青少年足球鼓劲。我把我所知道的写出来,就是想告诉大家:中国足球希望犹在,足球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抛弃成见,满怀热忱拥抱春天吧!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