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薪之后再降薪,详解中国球员高收入的历史由来
疫情当前,中国足协于日前宣布,经过与各俱乐部沟通,原则上一致同意在疫情期间与球员协商合理降薪,具体额度由俱乐部自行决定。
一纸公告,再次让大家开始聚焦中国职业球员收入偏高这一话题。其实去年,中国足协已经发布限薪令,规定国内球员年薪不得超过1000万,2019-2021三个赛季中球员工资在俱乐部总支出中占比分别不得超过65%、60%与55%。
那么,中国球员的工资为什么这么高?是怎么涨起来的呢?
职业化之前,中国的足球运动员和其它运动员一样,都是执行统一工资标准,收入并不比普通人高多少。
1994年,中国足球开启了职业化。为了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真正与世界足坛接轨,足球界有了提高球员待遇的呼声。在当时提出的“职业运动员工资收入条例”中明确提到:球员“月收入不低于二千元”。
根据这一条例,中国的第一批职业球员享受到了千元工资,是当年普通人月收入的十倍以上。
网传1994年上海申花队工资标准
随着甲A联赛的日渐火热,各俱乐部对成绩的追求。导致对高水平球员的物质刺激越来越重,各队的核心球员收入很快就超过了一万元,球员的高收入第一次引起了社会关注。
在社会舆论压力下,中国足协先后两次做出限制球员收入的规定。第一次规定球员薪资总额不得超过俱乐部收入的32%,但俱乐部在成绩压力下,阳奉阴违,这个规定收效甚微。
随着有些俱乐部的薪资负担已经攀升到总收入的65%左右,不堪重负的俱乐部不得不配合足协在1999年出台新的限薪规定,规定甲A、甲B俱乐部的球员月薪最高不得超过一万两千元和一万元。可惜,随着恢复升降级,中超时代到来,这个规定逐渐被人遗忘。
2010年,恒大接手广州足球,接踵而至的大手笔投入,彻底提升了中国职业联赛的投入水平,国内球员的收入也很快突破了千万。后来随着近年来足协U23政策的推出,转会市场上一名U23球员的身价轻松上亿,年薪几百万都已经不是新闻。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而中超足球运动员的收入动辄数百万,早已相差百倍以上,加之国足成绩日渐滑坡,连战火纷飞中的叙利亚队都不能战而胜之,社会舆论对球员“高薪低能”更加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从劳动力价值理论分析,如果球员能给俱乐部创造价值。那么享受高工资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国的足球俱乐部普遍收入远远抵不上支出,只能从投资人那获取投资来满足球员的高收入,这是违反劳动力价值市场规律的。
从内容来看,不难发现足协去年颁布的限薪令,就是之前两次限薪规定的“加强版”。由于中国职业联赛制度远谈不上完善,足协,缺乏对滥发奖金的惩戒制度,更缺乏对俱乐部财务的监控能力,这样的限薪令能否落实,很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