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界就刮起了“猛练体能”的飓风,国足是不是更应该练体能
近期,全国正在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前提就是要体能过关,否则无法进入决赛,像游泳的傅园慧和王简嘉禾都遭遇了这样的困境,事实上,远不止游泳,从排球到象棋,再到体操,已经很多体育项目都感受到了来自体能训练的压力,那么问题来了,国足是不是最应该加强体能训练的呢?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将体能达标作为选拔运动员的前提条件。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体能的训练,毕竟体能是一个运动员最基本的能力,看看国外的那些运动员就知道了,他们身体天赋出众,爆发力强,很多国内运动员无法和他们相比,所以只能强化体能训练。
准备重蹈覆辙?中国国足早年12分钟跑测试,主力球员很多不能跑过3000的,然而跑到3400甚至3600的都是在替补席的。短跑运动员本身训练的就是爆发力,训练的是磷酸原系统,你非叫这些人去考氧化能的供能,这能行吗?一刀切真不行,应该针对运动员训练的模式而进行调整,这样才会不漏一个优秀的,不放过一个该淘汰的。
体能测试肯定是有益的,但不能一刀切,每个项目特征不一样,对体能的要求也不一样。特别是已经产业化或者即将产业化的项目,怎么用人应该交给自身去决定;发展体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国争光,而是强化全民身体素质。至于说拿金牌为国争光,不应该放置于过于重要的位置。就足球人口来说吧,一方面限制足球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又致力于提高足球人口,矛盾:限制足球产业发展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导致养家糊口机会减少,养家糊口机会减少导致足球人口减少,谁从事足球行业第一目的是为国争光的?
我们主管部门习惯于拿“先进项目”的经验要求其他项目,比如说跳水、乒乓球、举重等等,但个人认为这些项目我国发展的并不好,因为这些项目没有多少商业价值,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不重视,才显得我们先进;足球的问题是系统的问题,按照系统论的说法,系统的行为不取决于要素,而取决于系统的连接关系。所以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中国足球的管理运行体制,这会导致思想、利益的抗拒,所以任重而道远。
从事体育运动,必须要有体能保证,但问题不是有没有体测,而是体测成绩是否能高于专业技能的评分,这个评分比较起来是否合理,评判标准是否正确。体测是好事,但比赛最终比的是专业成绩,体测只是一种辅助检验的手段,不能成为绝对衡量专业能力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