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教结合&青超改制,我们给出了11条建议
记者陈永报道中国足球提升的必由之路是青训,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青训怎么提升却是见仁见智的话题,日前本报推出的中国足球青训调查(专题 | 青训忧思:【教练让U13球员“多躺会”】背后……)显示,中国足球青训存在各种严重的问题,其中比赛质量低下和功利足球现象触目惊心,值得警惕。
有一条道路是通过校园足球构建青训体系,目前,中国足协主导的青训体系和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导的校园足球体系也在探讨进一步融合,已经有草案出台。
针对体教融合问题,本报记者和多位中国足球圈人士(职业教练、青训教练、教练员讲师、经纪人、青训机构负责人等近10人。从业经历短则十数年,长则数十年)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对体教融合的方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这个方案的主要框架是:以U12、U15和U18三个年龄段大赛为核心,搭建专业青训(中国足协主导的地方足协、俱乐部和青训机构等为主的青训体系)和校园足球(教育部门主导的训练和竞赛体系)互通的高端竞赛平台,实现同场竞技、良性竞争,共同发展,以促成中国足球青训体系最终实现专业青训和校园足球“两条腿走路”。
开门见山,我们首先提出新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这11条建议和目前中国足协与“校足办”推行的体教融合赛事有一定的小冲突,但建设3个年龄段全国大赛的思路,是得到了足球圈普遍认可的。
(一),青超联赛由目前的U13年龄段下探到U12年龄段,组建U12联赛,该年龄段为8人制或9人制比赛。
(二),青超联赛的年龄段配置变更为:U12、U13、U14、U15、U16和U18年龄段。此外,设置单独的U21联赛。选择U12、U15和U18的原因,我们后面重点阐述,当然,也可以对年龄段进行微调。
(三),三级职业联赛准入标准可根据情况敲定,允许给俱乐部减负,需要说明的是,梯队建设很难实现跨三个年龄段组队,所以中乙和中甲俱乐部,要想有序参加U12、U15和U18联赛,至少在U12到U15阶段要单年龄段组队。
(四),U12、U15和U18为全国大赛,可以命名为“中国足球U12足球大赛”等,简称“U12全国大赛”,依次类推。其他U13、U14和U16联赛,则继续使用“中国足协U13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简称“U13青超联赛”,依次类推。
(五),重点来了,这三个年龄段的全国大赛总决赛阶段为体教融合的高端竞赛平台:
U12全国大赛,建议规模48支到64支:中国足协下属球队16支,校园足球球队32支,建议按照一定标准邀请业余青训机构和个人青训球队参赛。
U15全国大赛:中国足协下属球队定额16支,校园足球球队先期8支,每年根据成绩和技战术表现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增加校园足球配额,最高32支。
U18全国大赛:中国足协下属球队定额16支,校园足球球队先期8支,每年根据成绩和技战术表现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增加校园足球配额,最高32支。
备注:随着体教融合赛事的深入,相关名额可调整。
(六),不管是全国大赛的总决赛,还是青超联赛的总决赛,赛制一般是分组赛加淘汰赛,强烈建议:最终的决赛,三个年龄段大赛要放在鸟巢举行比赛,以示地位尊崇,其他年龄段青超总决赛则采取主客场赛制,强化俱乐部青训的仪式感。
(七),总决赛之前的比赛,尽管已经出台了体教融合的方案,将U13、U14和U15纳入体教融合赛事,但考虑中国足球的现状,足协的竞赛体系和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应该逐渐融合,在最终深度融合之前,学校球队可以报名足协的赛事,但必须使用俱乐部名字,俱乐部梯队可以报名校园足球赛事,但必须使用学校名字。
(八),足协的大区赛放弃主客场联赛,采用赛会制,原因是大区赛球队良莠不齐,竞赛质量不足,赛会制有利于压缩时间,进而给各个球队更充裕的空间去参加高质量比赛,诸如各种邀请赛,以及足校联盟杯这样的高端比赛。重点:要预留高端邀请赛比赛时间。
(九),校园足球U12、U15和U18,恰恰对应的是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名额,比如高中和初中有全国总决赛,可以通过全国总决赛分配名额,小学没有全国总决赛,可以通过指定重点省份的冠军,或者重点城市市长杯冠军的方式进行选拔。
(十),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为了提升校园足球球队的积极性,教育部应该规定,教育系统内部评定体系中,U12、U15和U18的全国大赛成绩优于教育系统内部的成绩,然后按照相应的成绩及名次给予资金倾斜。
(十一),打通彼此之间的参赛障碍:凭借足协注册可以参加足协举办的比赛,凭借学籍可以参加校园足球的比赛,为避免抢人,学校输送到足协体系下的球员如果在三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纳入教育系统评定体系。
接下来,我们也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方案的初衷和必要性。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体教融合是未来的方向,但怎么融合,是个大问题。目前中国足协和校园足球方面正在全力推进这个事情:
1月12日,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工作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足球协会主席陈戌源、副主席高洪波及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与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一行就进一步推进足球领域体教融合进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会议主要沟通明确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双方就青少年竞赛体系深度融合事宜达成初步共识,二是双方将共同完善运动员等级评定办法,三是双方将试点合作建立新型足球学校。
近日,足协方面也推出了《关于鼓励俱乐部梯队球员融入校园竞赛平台的指导意见及2021年青少年男足竞赛计划方案》(建议稿),U13、U14和U15赛事将重点向体教融合赛事转移,赛事拟名“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校园足球办公室”与中国足协共同打造,足协将重点打造U17和U19赛事。方案以鼓励为主,同时对参赛年龄标准、球员身份变更、俱乐部准入挂钩等方面都有了详细的规定,记者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基础方案。
在此,记者认为需要重点补充几个问题:
(一),融合要循序渐进,考虑目前情况,建议低级别年龄段赛事仍旧是两条腿走路,即足协同样组织相关比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U13、U14和U15对应的是校园足球的初中球队,但目前校园足球小学一般是2支球队,而初中只设置1支球队,绝大部分初中短期内不具备单年龄段组队的基础。
(二),突出两大重点:第一个重点,是要重点打造U12、U15和U18三个年龄段的大赛,这个随后阐述;第二个重点,是总决赛阶段之前的比赛,要尽可能压缩比赛时间,因为个阶段比赛质量不可控,所以要给精英球队留出更多的高端交流和中外交流的时间,然后,双方的重点是打造总决赛平台。
(三),考虑到校园足球和中国足协的年龄分段标准不一致,建议U12联赛总决赛在暑假期间举行,如此6年级毕业的小朋友也可以参赛,这样校园足球的队员最多大4个月,否则就变成校园足球球队的小朋友至少小8个月。至于U15,也可以考虑类似方案。U18年龄段,身体差距影响不大,正常放在秋冬季节举行即可。未来,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15岁以下的年龄段划分和赛事进度,若有可能可保持一致。
(四),重点是:不管什么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定要全面跟踪、总结,并进行有序的合理化调整,比如发展好了,大区赛阶段完全可以拉长赛程,恢复主客场,或者体教融合进一步深入,甚至在低年龄段阶段完全融合。
(五)U12、U15和U18的全国大赛方向,今年未必能够实现,但未来可以充分调研之后进行设置。
现在,我们来说说为什么要选择U12、U15和U18举行全国大赛。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这三个年龄段对应的是小学(12岁上半年是五年级或六年级)、初中和高中,在这三个年龄段设立全国大赛,有利于足协和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融合。
更加关键的是,U12、U15和U18对应的是青训的三个关键年龄段:U12是青训方向抉择年龄段、U15是职业水平评测年龄段、U18则是青训到职业的关键过渡期。
目前,中国青少年在小学踢球的障碍极小,很多家长都非常支持,但是在小升初的时候,家长就面临选择:是放弃足球专心文化课?还是走青训方向?所以,U12是一个关键的年龄段,在这个时候,对全国青训和校园足球的情况进行一个摸底,是非常有必要的。
U15年龄段则是青春期后期,球员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这个时候基本可以判定一名球员能否真正向职业方向发展。
U18年龄段意味着球员从青少年变成了成年人,他们也从这一年开始进入了职业阶段或者职业过度阶段,这个年龄段举行全国大赛,可以更加清晰掌握中国青训的发展情况。
实际上,足球的培养也分为三个阶段:6到12岁阶段,这是兴趣和基础培养阶段;13到15岁阶段,这是技战术综合培养的阶段;16到18岁,这是前职业阶段,球员在这个阶段开始向职业球员过度。
12岁、15岁和18岁,恰恰是每个阶段的最后一年,正好可以全面检阅各自阶段的成果。
实际上,日本J联赛创立之初,梯队准入标准只有U12、U15和U18,也只有这三个年龄段,日本才举行全国大赛,当然,一个俱乐部要想系统参加U12、U15和U18大赛,至少需要6个年龄段的梯队才能满足。
更需要重点说明的是,选择U12、U15和U18三个年龄段进行全国大赛。淡化其它年龄段,也有利于青训教练系统培养青少年,避免功利思想,我们前面说到了三个周期,6到12岁、13到15岁、16到18岁,每个周期都应该循序渐进,尽可能避免功利足球,在三个年龄段周期的最末期设立全国大赛,淡化其他渐进期年龄段的比赛成绩,也是尽可能避免青训的功利思想。
【特别备注】如果中国足协坚持打造U17和U19联赛,可以将U17年龄段设置为全国大赛,取消U16年龄段联赛,正好用来校园足球到俱乐部梯队过度,增加U19年龄段联赛。
U12、U15和U18全国大赛的构想,在2021赛季实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对于中国足球未来发展而言,记者认为还是有较大的意义,即便未来体教深度融合,这三个年龄段举行全国大赛也有较高的价值,只需要对赛制和名额分配进行调整更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