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子线缠绕打结如何避免?找出罪魁祸首和细节的欠缺,多钓勤练
有钓友在评论区问道,抽竿时子线总是缠绕在一起该如何解决?我们在钓鱼过程中,子线缠绕或打结的情况,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是在所难免的,不管新老钓友都会遇到,可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发生频率过多,我们就要有所重视,如果是自身原因导致而不自知无形中对钓鱼的影响是很大的,要尽早认识到并加以改正。
子线缠绕不严重,即使耐心地解开,子线也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弯曲打卷,用手捋一捋还能继续(将就)用,一旦打结影响直接升级,拉力值就会降低。凑活用不踏实,万一碰到个体大一些的鱼,很容易造成切线跑鱼;
不用吧,出钓一次没钓到几条鱼,子线却换了不少,着实会造成不小的浪费,但及时更换还是有必要的。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闹心的情况呢?
首先要重点分析说明的,就是扬竿刺鱼的手法及起竿的力度,如果自身在这方面出来问题,子线缠绕是小,对钓鱼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毕竟习惯成自然后,想要改正规范,对一些钓友来说就要费时耗力很多。不把这个重点问题说明白,一些细节就无法更好地展开。
合理地扬竿刺鱼,首先要保证的就是铅皮不出水。刺鱼,称鱼,回鱼(遛鱼)是一个很自然地连贯动作,不管中没中鱼,只要铅皮不过早地出水,我们的子线就不会缠绕,鱼也不容易跑。
当我们看到浮漂出现信号后,借助手腕的力量轻轻一抖。或是手臂前推上扬,把鱼竿顶起一个45度角,这个力度足够把鱼刺中,完成刺鱼动作后,感觉中鱼了,称一下鱼感知鱼的大小后,再顶起鱼竿慢慢地往回带(遛)。没鱼的情况下,则可将钩坠慢慢荡回身边,这是4.5米及以下较轻的短竿的操作。我们的手腕力量没有那么强,5.4米及以上鱼竿比较重,我们握竿的时候,是把竿子末端贴在胳膊肘附近,靠小臂的肌肉发力带动,进行抛抬竿的操作。
野钓我们更多地是体验和享受上鱼时的快感和过程,并不要求和讲究回鱼速度,有些钓友浮漂一有动作就大力扬竿,由于起竿力度大,时长会出现鱼没钓上来,钩上却挂着鱼嘴唇,钩坠直接飞过头经常上树的情况。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也是子线经常缠绕打结的罪魁祸首。而且中个体大一些的鱼时弊端就更明显了,起竿力度大,鱼的痛感就加强了,一下就摆头窜出去了,很大的可能是不管什么姿势,都能让你连反应的余地都没有,瞬间拔河秒切。
我操作起来没问题,但落实到文字上,可能描述得不准确不全面,有心的钓友可以查找相关视频进行系统学习,这是很有必要的。不要觉得无所谓,操作手法习惯成自然,习惯这东西很可怕,因为在黑漂的时候,你第一时间手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下意识的习惯性不当操作导致切线,造成与大鱼无缘的遗憾才能起来拍大腿,悔之晚矣。
想要把鱼钓好,细节和相应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前面我们说完了重要的操作,接下来说细节。我们知道子线缠绕多发生于钓鲫鱼的时候,子线越细越柔软,如果我们子线用得细又相对长的时候,那么很自然它缠绕的概率就会更多一些。用细子线基本都是针对小鱼所用,所以没必要用得太长,也不应盲目用短,而是要用得合理。
我们要根据目标鱼,鱼情及钓法的应用,合理地选择子线的粗细和长短。在悬坠钓到的时候,用0.4,0.6,0.8通常单根子线长10—15公分之间即可,钓跑铅相对短一些是没问题的,可能7—10公分就够了。如果需要较大摆幅去诱鱼,需要用到15—30公分,那么子线线号1.0—1.5之间缠绕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上子线的时候,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检查主线与八字环连接处的处理细节,看是否因线头长对子线有所影响。
根据目标鱼大小选择合适的铅皮,小用薄,大则用厚。调漂修剪铅皮时,不要图快,要慢慢修剪到位,尽量不往里加铅皮。因为我们初始包裹的整块铅皮平整度和紧密性都很好,能预防炸铅的可能和减少子线缠绕的概率。必要加铅时,则要包裹较薄的铅皮,尽最大程度保证铅皮的平整度。
有些钓友不讲究,包裹上铅皮把漂调好就完事,铅皮包裹得不平整,出现鼓胀的情况,这样在抬竿时,铅皮的阻力增大,子线会出现不规则的摆幅和旋转,从而让子线缠绕打结的情况变得频繁且严重。
我们作钓浅水,有时候只有70/80公分左右,铅坠和浮漂的距离越近,每次抛抬竿时就会有所影响,我们要做到轻,慢,稳不然子线不是搭在铅坠上就是缠在浮漂上很是麻烦。这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换上浅水漂,把子线放短一些。中鱼时感觉鱼个体大时,要做充分给鱼泄力后在让鱼出水减少切线跑鱼的风险。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子线缠绕的问题,那么就要多去钓多去实践。“磨刀不误砍柴工”手法不熟练时我们可以先让子线短一些粗一些,把基础打好掌握熟练,细节上的处理有所注意后,再根据鱼情等方面,合理随心地应用子线。相信这时候效果就会得以体现,能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作钓体验。
感谢您的阅读,做实在钓鱼人,分享野钓实战干货与广大钓友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投币支持,长按点赞给作者个关注和推荐不胜感激。祝每位钓友都能大鲫大鲤。
声明:文章内容是本人(这个野钓还挺6)野钓心得及经验,原创不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必举报维权),图片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