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接应一直不强,为何好苗子都去打主攻?看二传站位就明白了
纵观女排队史所有接应球员,个人强攻实力最强的两名接应分别是周苏红和龚翔宇,但在与同时期球队主攻手的对比中,还是主攻实力更强。杨昊强于周苏红,朱婷、张常宁强于龚翔宇。主攻强,接应弱,这成为中国女排的特点,而且几十年来一直是这样。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基层教练长久以来的选择标准没有变化,遇到弹跳好、柔韧性各方面都不错的好苗子。第一反应是让练主攻,往主攻手方向培养。当年郎平是这样,杨昊是这样,朱婷、张常宁、李盈莹等人都是这样。没有出现好苗子首先考虑让她打接应种情况,都是先紧着主攻。周苏红最开始打主攻,龚翔宇是二传改接应。
主攻和接应同为边攻手,都是球队主要进攻人员。按理说两个位置同样重要,为何中国女排的接应却一直不受重视,完全不像主攻手那样亮眼?这主要由历史传统决定。与欧美球队普遍存在的强力接应不同,中国女排的接应位置需要同时具备进攻和防守能力。不但要能下球,还要能接一传能防守,拦网还不能差,接应更多时候是以保障球员的身份出现,淡化了接应原本的强攻特点。
长久以来,中国女排的战术风格都是快变结合。具体战术是由副攻在中间向对方施加压力,吸引对面拦网注意力,随后二传将球转移到四号位,由主攻手得分。全队分工明确,主攻手负责主要得分任务。但不论是副攻进攻还是主攻进攻都有一个前提:一传到位。谁来保障一传呢?自由人,后排主攻,接应。
可以看到在中国女排的战术中接应更偏保障角色,是为主攻手服务。不能要求接应在后排接完一传后再参与进攻还要求她必须扣死,自接自扣非常难,即便是朱婷也不敢保证自己每一次都能打下去,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主攻负责主要得分和关键时刻强攻任务,副攻和接应都是为了吸引对方拦网注意力,这是既定条件,不能本末倒置。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从一开始就确定是由主攻担负更多 进攻任务而不是右边的接应位置呢?
大家来看不同队员在场上的站位,主攻在左侧四号位,接应在右侧二号位,副攻在中间三号位,二传在副攻和接应之间。对比主攻,二传更靠近接应,这是因为二传在传球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面向主攻的方向,可以更快、更顺畅将球转移过去。但需要明白的是,即便二传面向四号位传球,这个球也不一定就是给四号位的,也有可能向后翻给二号位的接应来打。
球场宽度是9米,假设二传距离四号位6米,那么她距离二号位就只有3米。对方副攻一般都盯着二传,当二传远离自家主攻时,主攻受到的拦防压力就相对较小。如果此时二传将球传给四号位就能实现主攻与对面副攻一对一甚至空门的机会,让己方主攻进攻效率更高。
说到底还是具有顶级天赋的球员太少,如果有两个朱婷就可以让另一个去打接应,左翼右翼轮流开火,打谁都是3-0横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