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何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稀少了呢?
丁松注定是载入中国乒乓球史册的人物,虽然他的削球打法赢得的世界冠军并不多,但是在中国男乒重振雄风的最重要时刻,扮演了奇兵角色。95年世锦赛男团决赛,丁松以第三单打身份出场战胜瑞典卡尔松。将总比分改写为中国队2:1领气,在王涛第五场比赛战胜佩尔森后,将阔别6年的像征世界男子最高水平的斯韦思林夺了回来,中国男乒由此开启了再次辉煌之路,成为名符其实的霸主。
89年世锦赛成为中国男乒的滑铁卢战役,“世界打中国”终于收到效果,以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为代表的瑞典队崛起,在男团决赛5:0战胜中国夺冠,并包揽单打冠亚军。其后的两届世锦赛,瑞典彻底压制了中国队,又两次加冕团体冠军,包揽一次单打冠亚军。
痛定思痛,为了改变国球的低迷,意识到中国传统直拍打法已经落后于欧洲两面弧圈球打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重点培养直拍横打的刘国梁和两面弧圈球的孔令辉,对丁松的削球打法也十分重视。
丁松的削球打法不同于前辈张燮林、陆元盛,不只是一味防守削球,等待对手失误。丁松的削球一般不超过三板,就会上手进攻,这样的的特点令对手十分不适应,有出奇不意的效果。丁松在95年世锦赛男团决赛对阵卡尔森,他的削中带攻让对手吃尽了苦头。卡尔森稀里糊涂地输掉了比赛,丁松的出奇制胜打破了两队的胶着状态,天王山式战局的获胜为中国队重夺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丁松功不可没!
丁松削中带攻的打法,也让他在95世锦赛收获单打第三名,夺得冠亚军是孔令辉和刘国梁。由此可见,丁松的打法在当时十分实用并不落后。丁松夺得世界大赛第三名,也是他单打在世界大赛的最好成绩。
削球打法在乒乓球技术快速发展中,慢慢地退出前台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世界各国的削球选手成为“珍稀动物”。削球打法毕竟是防守为主,一板接一板地防守,对手才不着急反正得不了分,适应削球的节奏和变化,只要自己不失误,拿下比赛是十拿九稳。对手失误削球手靠防守得分是低效率,就是丁松式削中带攻。也只能在短时期内有效果,要知道在两年后的世锦赛男团决赛,中国队没派丁松出场,主要是丁松的打法被对手摸透了,竞争力下降了。
削球选手的培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削球的基本功训练费时长且辛苦,由于单一的纯削球防守打法已经落后,练好削球基本功的同时,还得进行进攻训练。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需要运动员付出比其他打法多几倍的努力,这种费力见效慢的事情,试问谁愿意去冒险?没办法,削球打法已成为非主流打法,发展前景不乐观。